企业划分组织架构的最小颗粒度按照职业技能,比如销售、财务、行政、研发,软件行业中研发还可以划分为产品、运营、开发、测试、运维,每种技能团队都有内部关键人,各个小团队遵循工作流程,一起解决用户问题,意味着各个团队的管理者不仅仅是内部关键人,还担任上下游团队的外部关键人,外部关键人还包括下面团队的所有成员。
- 以协作为首要技能之一的团队。比如公关、销售、HRBP、项目、产品。
- 工作流程中位于中上游的团队。比如销售、项目、产品、研发。
- 贡献核心价值的团队。比如偏产品企业的产品团队,偏技术企业的研发团队,偏营销企业的销售团队,偏资源企业的公关团队。
企业也为关键人投入更多的资源,使得无论谋求价值还是计算成本,他们成为了经营业绩的天气预报,遭遇困境时率先理性地从关键人入手,快速打开局面。
1. 内部关键人
内部关键人侧重业务技能,具有下面的若干特征,因此寄予厚望。
- 老员工,熟悉企业业务、流程,熟人多,消息多。
- 能力突出,知识见解或者经验丰富。
- 较高工资。
扫清障碍的领导力
有效的管理者不局限于业务技能,应具有棋手的冷静,带着信任去观察你的关键人遇到了什么,为每个人低成本投入、高业绩产出的工作活动扫清障碍,这就是领导力。
1.1. 是什么减慢了他的产出?
1.1.1. 遭遇计划外困难,知识经验面临盲区、高难度
重新评价目标和优先级,如果理应投入,就大踏步利用内外部资源调查解决方案,做好预案和相关人共同讨论下步计划。
1.1.2. 目标有坑
时时拂拭目标、识别处理前进道路上的潜在风险,紧急情况每天和相关人互通进展、障碍,稳打稳扎,该放弃的不犹豫,及时止损,取得当下最佳的胜果。
1.1.3. 方法、工具不足
从你开始不要摒弃不熟悉、不会的东西,做你不擅长的、痛苦的就是弥补,拥抱行业主流方法论,招聘和鼓舞主动学习的关键人。
1.1.4. 计划不合理
从现在开始,把自己和每个人的延迟数据记下来,找误差,这是我们的实际战斗力,没关系,好比对着健康宝照片,这个不好看的社会人就是我,没关系。逐步剔除估算计划时的乐观、狂妄、盲从、贪图表现等等弱项。
1.1.5. 钻研某个优先级不高的问题
有时候你认为可以忍受某些现状比如用户体验,也不排除不止已知的问题,可能你还没有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影响范围。此时技能突出的关键人认为有悖质量,这需要你对质量的现状有一个全貌评价,从而平衡短期和中长期的利益,你的老板看你亦如此,用户看你的老板亦如此。
1.1.6. 业绩目标压制技能良知
业务团队既要完成眼下目标,也要考虑长远,究竟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值得反复思考,为一些不够确切的目标而消耗良知不是个好主意。总体来说不怕为了阶段性业绩留下技术债务,但明知选择一条乏善可陈的道路,对关键人会有影响,首先要肯定他的良知,带他来看看这件事的短期价值,再一起把还债列入未来计划,否则渐渐地他会认为你很愚蠢。
可惜往往实际情况令人沮丧,**如果你的业务技能不是公司的核心基因,未来难有还债的机会,因为基因决定了资源配给。 **这导致你要么投入私人时间,精心准备后积极争取,要么随波逐流,记住,不要有悖于你的职业环境。
1.1.7. 频繁被临时性任务和可有可无的会议打断
真正关注绩效的管理者会识别到知识工作的特点,每人每天都需要深度思考来攻陷问题的关隘,大脑频繁切换比持续专注更为低效。如果你改变不了,就想办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此类干扰。
不同角色的人往往只考虑自己的诉求,组会了、发信息了、打电话了、发资料了,就是交出任务,极少考虑他人的时间效能。角色多了后此类消耗倍速增长,一线管理者往往也是疲于奔命。有的一把手就喜欢看上去每个人都很忙、甚至互怼,实则人人缺乏成效。这样的习惯促使大家不去统筹、计划,完成高质量的工作内容,这些最后考验的是一把手的价值观。
1.1.8. 输入低质引起返工和负面情绪
工作中相互不满太常见了,有的是没对齐目标,有的是没对齐什么叫做高质量的完成,有的是甩锅。这要求各级管理者具有识别上下游(尤其是中上游)业务质量的技能和横向管理的意愿,无亲无疏,在位的每一个人都会承担低质的后果,越晚修复其成本越高。这部分内容留在讨论流程时再详细展开。
1.2. 工作时间不够,请假?
谁还能没点缠身的事,只要符合劳动合同,这些是他的权利,打开心胸去配合他,投之以桃,报之以李,人和人、人和组织都是相互成就。
如果确实影响计划就找人接下他的任务,小团队中往往这个人就是你自己,把你手中那些优先级不高的任务再放放,没准会发现自己的排兵布阵还真有优化空间。
再看长远点,团队内需要技能互补,设计机制帮助那些主动学习的伙伴们丰富技能栈、业务栈,他们变好了,你的团队自然而然形成了人才梯队。
1.3. 状态低迷
这种现象很容易识别,可以从让大家变得更好的愿景出发,站在他的角度主动沟通,他可能是:
- 疲惫了。
- 生活遇到困难。
- 工作矛盾,受委屈。
- 升职加薪遥遥无期。
- 老员工式躺平。
- 准备离职。
每个人都会遇到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,但普遍都可以进步,待人重疏非堵,通过一起沟通来对齐他的定位、目标,帮他重新启程,效果不佳也不妨留些余地,换换脑子。有些管理者上来就是责备,实则是欠缺为他人思考的技能,看上去得到了服从,往往降低了知识工作者在点点滴滴工作内容上做得更好的意愿,得不偿失。
这里面比较特殊的是那些本身不算突出、又不愿改变的老员工,作为三观稳固的成年人,工作几年后基本定型,你不可能改变他,但可以尝试用制度去培养他的新习惯,用案例去寻找他的新目标,由此在不断获取小的变化同时也许他能看到局限。
当然人人个性不同,免不了一筹莫展,对于你无法支援的,通过沟通也可以掌握到详细的信息,去做好团队变化的准备,这未必是坏事,彼此的进步都不能停滞。
1.4. 缺乏原动力
如果企业在薪酬和个人成长缺乏竞争力,那么对于个人而言,除了一份当下的收入,看不到未来,难以全身投入,尤其年轻人,因为他们的想象空间更大,而中老年出于在就业市场缺乏打铁的竞争力,同时自身的职业和社会经历丰富,人生态度趋于稳健,感受到做企业如同养孩子,也是不易,使得他们和企业相互更看重责任担当和一份理解。
1.4.1. 薪酬福利
业务管理者可能在薪酬体系上没有拍板权,即便如此你也要理性看待目前薪酬在行业中的位置,大多数情况你没法带着专业度不够的一群人去逆袭,因为你们缺乏信仰,也谈不上真正的利益共同体,加工人的技能要求和成本都很高,你又不是传教士和活佛,这意味着一定会出现人员流动,要求你全方位提高团队治理水平,该涨薪的你要积极争取,做到公平有度,心中无愧,其他的工作流程、人员的招用育留,甚至产品服务的方向、解决方案,都要围绕着人员流动性和技能不拔尖的前提去打造,从而降低损失。
1.4.2. 个人成长
多观察他们的特质,适合做什么、想做什么,目前做什么,有哪些潜力,给目标、给方法、给便利,让他放手去干,帮他达成。擅长技能的弥补业务,擅长业务的弥补技能,突破舒适区。即便他超过你也是自然规律,你也理应让自己成长去创造更大的价值。
受限于企业发展和细分领域,不是每个积极向上的人都可以不断提高,难免有离开的那天,对企业而言,收获了他的提高带来的红利,对你和团队而言提高了加工人才的技能,他也是开心退场,个人、团队、企业,真正的共赢。
2. 外部关键人
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由于技能出众而获得提升,在企业看来给一个技能专家升职的机会,要求你既要负责核心技术,还要帮助他人完成非核心的工作,所以你有跟进团队输入、输出的职责,而你并不是管理学出身或者擅长社交,导致外部关键人容易成为掣肘,尤其是你们技能不同导致无法相互理解,组织级别不同导致各自为政。
优先找出问题症结,从组织架构的权责上划分各自应该做什么、做到什么程度,再去公开对齐,站得再高些,积极扬善而非示恶,实在不方便的可以私下沟通。有的性急,你可以先反馈实际情况、给出计划,后续不断反馈,有的性慢得你推着走,有的器小府深,你得谨慎。针对不同的人须有不同的方法,不能一概论之,也不能仅仅从对或错的单一价值观去评价他人,因为你也无法全面了解他的境况。
3. 结尾
我从过去的软件开发经历整理出上面这些情形,十分局限。作为管理者意识到造成同一个结果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,就发现万全之策就是承认没有完全之策,唯有安定下来逐个朔源,解开每个线头,通过内外部资源一点点攻陷内部障碍,麻烦的是外部输入,需要你踮起脚不限于此时此刻、此情此景、此人此事,扩大知识面,从三维空间思考二维平面中这盘棋的破局点。
万一你什么也做不了,那也没关系,去拓展招聘和产品价值,再回头考虑需要什么样的人和团队,去调整计划,根据现有资源筹划一场预期就会胜利的战斗,商业活动的底层逻辑不能凭靠不理智的冲动和运气,没有人想看到你和团队再次陷入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