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可以浑浑噩噩与之共生,也可以尝试逐个改进,大多数有更好的应对方法。

1. 识别

每个人心里多多少少有一定目标,可能不具体,但方向还在,一旦没达成,就会不如意,不如意就是问题。

2. 认识自我

长远来说你也知道应该直面当下,但耽于眼下,可能紧迫度不够,或者识别不清,又或者畏难,自然无法客观地站在高阶维度审视她,从而拖延、畏惧。比如:

  • 我已经这样很多年,虽然对现状不满意,但我无法改变。
  • 我不知道怎么办,我等他们。
  • 我不敢面对,选择性忘记,这是禁区。
  • 我难以行动,总认为自己实力不济。

3. 分析

要把每个问题抓在手中,而不让问题牵着自己的鼻子,因为一旦缺少一针见血的认识,就会耽误以年为单位的时间,成本太高。而只要你仔细思考自己的当下境况和目标的距离,每天提醒自己不能仅仅耽于眼下,一定要抬抬头重新锁定长远目标。同时青年时代每个人的时间、精力差不多,像计算机一样,造成个体差异的是输入、处理能力和输出,以及每天如此的连锁反应。当你无法改变现状,意味着你这台碳基生命的输入、处理、输出已经固化。

首先从输入开始破局,去汲取更多、更宽、更深的信息,去拓展汲取信息的通道,不看书的看书,看视频的改看书,看书的选自己不擅长领域的书,学习对应领域中高手的输入路径,打破信息圈,积极挤入位于你的工作生活上游的圈子,越不会的才要补。放下无聊的社交、信息输入渠道,积累几个月下来就可以打开新局面。

处理的过程需要改善咀嚼信息、提取价值的效率,无论什么样的输入,多做笔记、思维导图,现在飞书、腾讯的在线文档非常方便,反复阅读,把新的信息转化为常识,抬高底线。

当你改变自己的输入、处理、输出的方式和内容时,也就是养成新习惯,改掉旧习惯,这个过程就像是恋爱,每天努力一点,每天培养一点,基础越来越牢,顺其自然,不要寄望于每一天会有特别的收获,用量去击穿阈值,实现质的突破。

有一个常用方法是多做分享,哪怕说得不对,遭到笑话,这反而是提高的机会,同时加入一个同好的圈子,可以相互监督和激励,每个人的坚持都在让其他人变得更好。

4. 方案

当你决心追求一项目标,也就是按照你可以成功来做计划,从截止日开始倒退每个阶段的短期目标,为你可以完成每个小目标来思考近期做什么、寻找什么样的外界帮助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。也就是胡适先生谈到的:”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“。一旦你这样开始计划了就会发现,原本自己认为不紧急的事,实际早就过了应该开始的阶段,恰好又因为没有经历过,不知道未来还有哪些事等着你骑着时间的白马而来,本该是翩翩少年该干的事,可能打马而来时你已年逾三十、四十,抬高了后面诸事的成本而不自知。所以一定要通过进度倒逼凸显问题的紧迫性。

但凡一上来就认为自己无法完成、无法匹配,那结果一定不会好,原因很简单,世界是紊乱的,达到你的目标需要组织很多人、很多事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,往往你付出100%也会失败,而你的消极态度,抑制了主动性别、创造性,表现出来的都是负面影响,那又怎么会成就目标呢?

简单说就是为成功想办法,而不为失败找借口

5. 本质

借用爱因斯坦的话:“我们面对的重大问题永远不能在产生问题本身的层次上被解决”。比如:

  • 感冒吃药就能好,但以后要注意晚上盖被子。
  • 每次半途而废,下次先坚持一周,因为之前每次立的FLAG太高,明摆着完不成,最后自己心里都放弃。
  • 伙伴们每次都干得乱糟糟,抱怨连连,你要弄清楚他们工作的底层逻辑,带着同理心去思考发生了什么,如何帮助他们扫清障碍,支撑他。

对于生活和工作都一样,不能停留在当下解决了一个个具体的问题,放眼未来,要找到造成这个现象的本质规律。